3D 打印(3Dprinting)技术在医疗、汽车、航空航天、军工、工业设计以及其他领域已得到工业化应用,混凝土3D打印建造技术同样已成为建筑业的研究热点,并成为智能建造和建筑业工业化、数字化发展的可行路径。随着3D打印建筑应用不断增多,传统建筑业和混凝土行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。与传统建造技术相比,混凝土3D打印技术优势在于:不需要使用模板;建筑工人生产效率高;可打印传统高成本的曲线建筑;具有低碳、绿色、环保的特点。为切实提高混凝土3D打印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理论和实操能力,促进我国混凝土3D打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,让相关人员了解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,掌握相关标准规范内容,熟练使用混凝土3D打印机和软件平台,系统地掌握混凝土3D打印成套技术,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建设工程检验检测及智慧测试产业发展中心(以下简称“中设协建工检测中心”)联合杭州冠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定于2021年4月7日-10日在杭州举办“混凝土3D打印技能培训班”。诚挚邀请建筑工程领域从事混凝土设计、生产、施工、科研、教学、质检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。
培训课程包括理论教学、实际操作和效果考核三个环节,主要特色:采取小班模式限30名学员;邀请实战型一流名师;采取专业开发的课程题库;操作多类型混凝土3D打印机;颁发全国通用专技能培训证书。教学内容包括行业现状、原材料、混凝土性能、打印设备、施工、质量检验、标准规范以及典型工程案例等。指导学员设计混凝土3D打印作品,通过全流程、自操作方式,让学员了解3D打印技术重点和难点,熟悉并规范操作流程,快速掌握混凝土3D打印成功应用经验。
培训学员经考核合格后,颁发中设协建工检测中心建设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培训证书。
彩蛋:学员培训结束后,可将自己打印的小作品作为礼物带回家呦!
1、张亚梅,教授,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,南京绿色增材智造研究院院长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(UBC)兼职教授,江苏省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,南京绿色增材智造研究院院长,拉法基豪瑞合作伙伴,南京“科技顶尖专家聚集计划”入选人才。现为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与生态材料分会常务理事、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分会建筑固废专委会主任委员,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再生混凝土分会副主任委员,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喷射混凝土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、预制混凝土构件分会专家委员和3D打印分会专家委员,RILEM(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) RCA TC 副主席等。担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Cement andConcrete Composite编委、《硅酸盐通报》编委等。2、霍亮,高级工程师,中建工程产业技术研究院试验检测中心副总经理
现任中建工程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试验检测中心副主任。研究领域涉及高性能混凝土、特种混凝土及混凝土3D打印技术等。先后承担和参与了省部级课题5项。授权发明专利6项,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,主编专业书籍1部,参与编写专业书籍2部,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,中建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,三等奖3项,建华工程集体一等奖和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技术革新一等奖,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。3、蔺喜强,高级工程师,杭州冠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工,中设协建工检测中心常务理事高级工程师,材料学硕士。杭州冠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工,中国矿业大学(北京)校外研究生导师。历任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助理研发工程师、研发工程师、实验室副经理职务。主要研究方向:超高强混凝土制备、特种工程材料、建筑3D打印技术以及3D打印混凝土材料的开发及应用。出版《混凝土3D打印技术及应用》专著1部;参编行业标准T/CECS 786-2020《混凝土3D打印技术规程》;参编部级工法《快硬早强打印混凝土3D打印施工工法》。发表论文30多篇,其中SCI/EI收录6篇,ISTP 4篇,核心期刊14篇;授权发明专利6项。获得中建总公司科学技术奖(省部级)二等奖1项,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技术革新奖技术革新类一等奖1项、建华工程奖集体一等奖1项,2020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,获全国建筑业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论文1篇。
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建设工程检验检测及智慧测试产业发展中心
2021年4月7日(14:00-20:00 )报到,8日全天理论培训,9-10日实操培训。杭州冠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(地址:杭州市萧山区南秀路3089号新塘科创园)
费 用:本次培训费用2980元/人(费用包含场地费、设备折旧费、师资费、文具费、证书费等),大中专院校师生2500元/人,食宿统一安排,费用自理。报名方式:扫描下方二维码在线报名或发送报名回执到邮箱conlinker@163.com报名;事务咨询:关于培训任何疑问,请联系张老师(15801341828、 010-53320098,QQ:2546393525)。
(一)请学员自觉遵守当地政府、培训会场的疫情防控各项规定,全程做好个人防护,科学佩戴口罩,配合工作人员检查健康码、测量体温;(二)参加培训前学员应在近30天内没有境外旅居史,近14天内没有境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,居住社区未发生疫情、无确诊或疑似病例密切接触史。